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,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,其中硕士生517200人,博士生67216人。而在2003年,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还仅为26万多人,十年间翻了一番儿。来自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》数据显示,2005年,考研(微博)人数首次突破百万,自此,直到2009年,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。2009年和2010年,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。(7月16日中国广播网)
如果再往前推算,根据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,当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7.23 万人,以此计算,过去15年间,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6倍多。研究生培养规模如此快速发展,其代价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严重下降。
总体看来,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,有如下原因:
其一,一些高校以举办“研究型大学”为目标,在学校办学者看来,要成为研究型大学,就应该研究生招生规模大于本科招生规模,学校的办学于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,至于质量如何,似乎不是这些学校所关心的。
其二,我国大学普遍追求“高大全”,在985高校、211院校宣布自己要办成“研究型大学”时,一些教学型大学,甚至职业院校也不甘落后,纷纷申报硕士点、博士点,并以硕士点、博士点的多少,来评价办学水平。有些大学没有举办硕士点的条件,“创造条件”也要上,具体包括公关政府审批部门,以及聘请大量兼职教授,等等。
其三,在大学本科生就业难的背景下,教育部门和高校,把研究生扩招作为就业难的“蓄水池”。我国研究生的大扩招,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,为了给本科生“出路”,硕士研究生扩招就成为十分便捷的方式––按照目前的就业率统计,考研学生也是作为已就业学生统计的。当然,扩招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。
其四,部分高校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,走研究生培养产业化道路。近年来,针对研究生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,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,到2015年,力争做到学术性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为1:1。本来,这应该在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不扩大的背景下进行,可一些高校却借机增加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,继续扩招。因为根据国家的政策,专业硕士是要收费的。这被一些考生和家长(微博)解读为花钱买学位。
分析以上原因,大家不难发现,我国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,并不是从研究生教育本身出发考虑,追求的是办学的规模、办学的政绩和现实的利益,按照这种教育发展思路,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、研究生就业前景不佳,是预料之中的。
不少高校在考虑研究生教育时,并没有充分被考虑如何保障研究生培养的质量。调查显示,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,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甚至上百研究生的情况并不鲜见。这样的培养规模,令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,导师根本无暇对这么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。加之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,所以大多数学校给研究生开设大致相同的公共课,一刀切地要求研究生在求学期间撰写、发表论文,其结果是,不少研究生想方设法炮制论文,再托人发表论文,催生学术不端。
因此,要治理研究生教育规模膨胀过快,质量严重下滑的问题,必须针对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,需要加快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,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。
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,基本上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。一方面,大学之所以重视研究生规模和本科规模之比,在乎硕士点、博士点的多少,这是因为这些是行政机构评价大学的重要指标;另一方面,最近几年来,高校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,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进行,一些高校本来不希望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,或者没有为调整做好充足的准备,但不得不按照主管部门的计划安排行事。
另外,高校内部在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,也存在由行政主导的问题。具体表现在,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由行政主导配置,教授在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决策中没有发言权;“导师”不导,从招生到培养、再到学生的管理和毕业,导师的权力十分有限,为此,导师也用不着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。
只有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,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,真正发挥导师制的作用,才能避免研究生培养的行政化、功利化,也才能给所有攻读研究生的学子合理的教育回报。熊丙奇(每日电讯)
|